March 1, 2007

《系統思考》上課筆記與心得 Feb 27, 2007

這是這學期其中一門課,楊碩英老師開的「系統思考」,把上課的一些筆記與心得與大家分享,和大家一起學習與成長。

如果大家有什麼疑問都歡迎提出,不過由於我也是初學,可能沒辦法回答,我會將問題帶至課堂上,或是請大家直接 mail 給助教應該也可以。

以下就是第一次上課的筆記,是對這門課與系統思考的簡單介紹與開場白。

‧課程所謂「系統思考」中的「系統」稱為 systemic,或 Peter Senge 稱 systems,不同於一般的 systematic。

系統是有生命的 dynamic systems,何謂有生命:
1.會有反應 feedback
2.會繁殖,局部看可能是死的,但大範圍看是活的,如颱風,會生成、成長。

‧我們都在探究因果關係,例如提高薪資是希望能提高生產力。若擴大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會發現因果關係是循環的。

‧我們都處在系統裡,只是有些系統的影響比較間接,讓我們覺得自己在系統外面。

‧愈瞭解系統,愈可能遇到困境,進也不是退也不是,例如「為了表面的和諧隱瞞事實」或「說出真話卻傷到對方」,進入「和諧」的狀態,會有無力感。 Senge 認為更高境界是尋找「高槓桿解」

系統的組成
1.存在運作的目的
2.組成的元素
3.元素之間的互動關係
4.系統存在的環境(環境影響系統較大,系統對環境的影響較小)。

在人所存在的系統中,不存在「事實」,所謂事實都含有我們的意見與解釋,亦即 data + judgment,稱為「緣起」。

真實是一種幻象,我們都用自己的 judgment 去詮釋現象(reality),例如並沒有絕對的遲到這回事。

‧judgment 都是瞬間出現的,習之而不察焉,我們都用 logic 在詮釋事物,卻極少回頭檢視用以 judge 的座標(logic)

Model 是因某種目的而從 reality 中抽取出的數值, reality 是很難接觸的。例如說「很辣」時,其實是希望用以描述我們的一種感覺。 Model 就如同地圖,若地圖是扭曲的就很麻煩,但我們還是需要一個地圖。語言、文字都是 Model,背後都代表很多 meanings,例如溝通:


‧人與人的互動, Peter Senge 稱為「團隊學習」。

‧Jim Collins 在《從 A 到 A+》(我的讀後感提到「第五級領導人」,但承認「不知道如何讓人成為第五級領導人」。 Fred Kofman 在 MIT Sloan School 教管理會計,讓學生聽貝多芬,每次聽感受都不同,因為「緣起」, data + judgment。

The best way to do is to be. 這句話出自老子。(PS:是否能請知道原文的朋友幫個忙,老師希望我們幫忙找原文,不過我在 Google 上只能查到這句話的確出於老子,不過找不到原文,請大家幫幫忙!)

‧Having(看得見的 effects)← Doing(process)← Being(看不見的 infrastructure)
人們往往只關注看得見的 Having,卻忘了真正重要的 Being。
先成為那樣的人(Being),才能做出那樣的行為(Doing),才能得到那樣的結果(Having)。

Peter Senge 認為真正的學習都是不確定的、困難的、危險的,例如小時候學騎腳踏車。如果我們避開了這些,也就避開了真正的學習。


Levels     Dimensions
-------------------------------------------
Having    I(personal)
Doing    We(interpersonal)
Being     It(impersonal)


關鍵問題:哪裡是最佳的著力點?
Where is the best place to focus improvement efforts?
Fred Kofman 認為槓桿解是在文化 culture

坊間很多企管書都有害。企業是修行的道場,但也是最可怕的考驗,例如使人濫用權力。

‧只追求 profit 的企業終究會失敗,例如 Sony 的衰敗便是因開始強調績效。績效只是積木最上方的 Having,重點在底下的 Being。 Peter Drucker 說:「氧氣很重要,但一個人如果只為了氧氣而活,那不是太悲哀了嗎?」


相關閱讀
系統思考筆記分享 @ Courage(這裡有上課的照片喔!)

2 comments:

  1. 關於"the best way to do is to be"為老子所言,似應為訛傳。老子唯一流傳的著作《道德經》的英文譯本中並無此句(可查詢古騰堡的文本電子化計畫)。
    而我問了問google...甚至有人說"the way to do is to be."是出自於孔子。
    以下網址中似有較合理的說明:
    http://truthtang.blogspot.com/2006/11/blog-post_915.html
    「在《成為一個人》一書中,Rogers提到在《老子》中有The way to do is to be之語(1961/1990, p.196)。我在《老子》中遍尋不得。後來發現似乎接近《中庸》開宗明義的「率性之謂道」。To be 即率性。而天命之謂性。天命與Maslow的inner nature相近,境界又比inner nature高一層。」

    ReplyDelete
  2. 謝謝您的留言,十分感謝!

    當初我也在網路上找過《道德經》英譯,但是同一個句子卻有不同的翻譯,而我本身也沒有讀過《道德經》,更是無從判斷。

    謝謝您的提點,我會把這資訊轉達給老師,或許老師會有辦法判別。

    再次感謝!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