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1, 2007

來自紐約時報(TimeSelect)的啟示:網路新聞能靠文字內容收費嗎

儘管前一陣子開放大學教授與學生免費訂閱,紐約時報終究還是宣布取消網路上實行二年的收費機制,先前 NYT 把專欄和年代較久遠的新聞歸類為要付費的 TimeSelect。現在 NYT 在網路上的資源全都免費使用,包括從 1987 年開始的新聞。看一下 NYT 對此轉變的解釋:

Since we launched TimesSelect, the Web has evolved into an increasingly open environment. Readers find more news in a greater number of places and interact with it in more meaningful ways. This decision enhances the free flow of New York Times reporting and analysis around the world. It will enable everyone, everywhere to read our news and opinion - as well as to share it, link to it and comment on it.
意思大約是網路環境愈趨開放、競爭激烈,讀者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其他免費而且品質不低於 NYT 的報導,讓 NYT 流失為數不少的網路訂戶,才做出這個決策。無獨有偶,剛買下華爾街日報的 Murdoch 也在考慮將已收費 11 年的 WSJ 網路版改為免費。 NYT 與 Murdoch 都認為改為免費模式後,新增的廣告收益將超過損失的訂閱收入。

至此,已經明顯看出美國網路報紙將採取的 business model,即以免費內容吸引讀者,而靠網路廣告獲得收入。這樣的營運模式,本質上和一般入口網站的營運模式並無不同。

雖然新聞報導的「有效期限」很短,若是記者或專欄作家文章品質不錯,資料庫便是除了「知道當天發生的事」之外,報社最值錢的部分了。從 NYT 和 WSJ 的例子來看,新聞類的文字內容是很難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為企業帶來可觀的收益。

回過頭來,在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的網頁上雖然也有廣告,但資料庫還是要收費的:聯合新聞網的免費會員可以查詢七天內的新聞(包括經濟日報),中時電子報則開放一個月的新聞(包括工商時報)供讀者免費檢索。原因可能是目前台灣現有網路新聞的競爭還不若美國那般激烈,亦或是台灣報社對實體報紙的配銷成本還能忍受,這還有待深究。

不過可以預期的是,只要有一家擁有足夠大資料庫的報社,改以網路廣告做為網站的主要收入來源,亦即讓讀者免費使用新聞資料庫,那麼其他報社勢必也會被迫跟進。當然,前提是台灣民眾沒有那麼不愛看新聞。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
據道瓊斯公司的估計﹐網站每月的訪問人數要遠遠超過2,000萬才能靠廣告收入來填補訂閱費的損失﹐而(WSJ)今年第二季度的月均訪問人數只有830萬。
所以,就算台灣民眾再愛看新聞也無法讓網站達到每月 2000 萬次的到訪人數,這樣的 business model 在台灣應是無法建立的,究其根本還是市場規模的問題。


延伸閱讀
默多克的選擇:收費還是免費? @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路版
IHT and Times to stop charging for parts of their Web sites @ IH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