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11, 2007

斷網救大學生?不如教他「做選擇」(二)

前情提要:斷網救大學生?不如教他「做選擇」

這篇文章主要是回應 Mr. Monkey 在黑米的回應,也藉這機會將我的意思再更深入說明。

我必須先澄清一下,我並不認為「替孩子做決定」全然是個錯誤,在孩子「不懂事」的時候,的確需要父母做安排,但同時必須「設法讓孩子懂事」,太多家長、師長「一直」替孩子做決定,卻不「教孩子懂事」,所以孩子不會懂事,然後又說因為孩子不懂事,所以必須替孩子做決定,這是惡性循環,也是我說「這是家長、老師自己造成」的原因。

零用錢的例子或許不是很好,但「建立價值觀」是一段很漫長的過程,愈早開始絕對愈有利。錢不夠買玩具,偷錢當然也是個選項,但父母必須分析這樣做的得失,如果父母先前已經為孩子建立了「守法」的觀念,這個選擇並不困難,他慢慢會學會排除違法的選項。要是孩子選擇犯法,那就讓他接受牢獄之災,這是後果,必須自己承擔。零用錢的多寡,也可以在孩子大概理解「錢」之後,和孩子商量討論。一樣,在孩子不懂的時候,家長可以決定零用錢的多寡,但同時必須教導孩子「理財」,讓他懂,之後才能討論,就不用再「單面地」替孩子做決定。

「做決策」是需要學習的,一直綁著孩子就是不給他練習「做決定」的機會,孩子永遠學不會,試問家長、老師,你們能為孩子做決定到何時?當有一天必須放手讓孩子自行決定的時候,才驚覺孩子面對選項卻不知從何選起,只怕為時已晚。

我認為我說的並不只是理想,而是實際的作法。

我看了 Mr. Monkey 的文章:野猴禪(3): Blue Pill or Red Pill?對文章內容有一些想法。

關於「有選項才能選」這段,我倒是認為,人的怯懦、懶惰、情緒、能力、體力、習慣、常識、主觀等,都是自己選擇來的。時間有限,你分配在學習與遊戲的時間就決定了你的能力;你「選擇」「不運動」,便決定了你的體力不好;每個人的「習慣」都是因為做了無數的選擇而「養成」的(否則怎會說是養成習慣);在面對需要勇氣的時刻,是你自己選擇了「怯懦」。

然後這些怯懦、懶惰、情緒、能力、體力、習慣、常識、主觀又會回過頭來影響你,這是無止盡的循環。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我沒有運動的習慣(我的選擇),我的體力就不會好,打籃球常常輸,覺得打籃球很無趣(我選擇我的情緒和看法),更不喜歡去打球,運動的次數更少(我的選擇),更無法養成運動的習慣。這就是惡性循環,而且是因「我的選擇」而來的惡性循環。

真正(最)可怕的不是做了什麼選擇,而是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選擇,是處在 unconscious 的狀態。舉個例子,我被人用力地打了一下,「很自然地」我生氣了。不!是我「選擇」要生氣的。當我每次被人打之後都「很自然地」生氣,我對這個「選擇」就愈來愈 unconscious 了,我就會愈來愈無法察覺「生氣」是我的選擇。人往往就是這樣陷入了 unconscious 的狀態。當我們愈把某種情況視為理所當然,我們也很可能是愈 unconscious 了。

再回到「斷網救大學生」的議題,我想強調的重點是,當孩子還小,家長、老師在替孩子做決定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自己做決策的能力,然後學會負責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