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11, 2008

我讀蔣勳《孤獨六講》之六

卷六 倫理孤獨 - 我們可以對抗恨,很難去對抗愛

倫理與道德

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含「應該」如何應對進退,例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重視群體文化的儒家社會裡,似乎比較少談到如何成為獨立的個體,往往是用群體的角度來看個體,以及個體之間的關係,所以人一出生,就有五倫,和身邊的人有各種的關係,形成人際關係網絡。蔣勳認為「倫是一種分類,一種合理的分類……當歸類是不合理性的時候,我們會用一個詞叫做『亂倫』……亂倫就是將既有的人際關係分類重新調整,背叛了原來的分類原則,甚至對原來的分類原則產生懷疑,因而提出新的分類方式。(p.237)」當我們在與不同分類的人互動時,有不同的行為規範,典型的「親疏有別」就是如此。

上述的理性與行為規範其實就是「道德」,「道德對人類的行為,預設了一個範圍,範圍內屬於倫理,範圍外的就是亂倫。從人類學的角度理解所謂的倫和亂倫,其實是一直在適應不同時代對道德的看法。(p.238)」甚至在相同時代,不同國家、地區的道德觀念也不同。以前三妻四妾是優秀男人的表徵,而現在我們採取一夫一妻制,和我們同時代的阿拉伯國家,對夫妻的看法也與我們不一樣。

彰化縣王功漁港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 個體與倫理

蔣勳認為五倫裡,「最難以撼動的是父子倫,也就是親子之間的倫理(p.239)」,儒家的「百善孝為先」賦予孝順無可取代的地位,也大大地增強了父子倫的力道。在我看《暴力孤獨》的那一天,我和他起了爭執,當我和他爭辯的時候,最討厭聽到的話就是「(因為)你是兒子」。在他的觀念裡,我是兒子,所以要聽話,他不管我是否認同他的理念或作法,都該照做。我對他說「你不尊重我」,他問「那就是個人主義囉?」我認為,他的思想是站在極端的位子,他認為同住在一個屋子裡、同住在一個家裡的人,彼此間不能有秘密、意見要一致,而他是父母,小孩要聽話,所以自然而然該以他的意見為意見。

他不在乎我是不是一個會獨立思考、有自己看法的個體,他看重的是我們之間「父子倫」的那一層關係,以及伴隨著關係而來的行為規範。所以當我看到蔣勳「一直期盼我們的社會能建立一個新的倫理,是以獨立的個人為單位,先成為一個可以充分思考、完整的個人,再進而談其他相對倫理的關係(p.241)」時,我完全可以理解。

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概念下,孔子認為父親偷羊,兒子不應該揭發,以儒家的標準來看王又曾一家人,他們的行為完全符合孔子的期望。只講法律的社會很無情,只講道德的社會同樣也是極端,在兩難之間如何取捨、「如何斟酌,不會有固定的答案(p.243)」,但兩難的問題絕對值得討論,兩個極端中間的灰色地帶提供我們思辨的機會。

社會結構的改變、社會風氣的轉化、對事情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不同,造就了幾乎無解的代溝,「倫理與社會條件、經濟條件都有關,倫理不是一個主觀決定的東西,而是要從很多很多客觀條件去進行分析,得到一個最合理的狀況。(p.267)」而一個雙方都認為合理的狀況,絕不可能是處在極端的一側。

無法對抗的愛

蔣勳認為「任何一種倫理的分類,就像是一道公式,很多人其實是在公式之外,可是因為這是『公認』的公式,大家不敢去質疑它,所以許多看起來沒有問題的倫理都有很大的問題(p.245)」,如果倫理沒有彈性,我們該如何看待落在分類外,被貼上「亂倫」標籤的人?

「倫理本身有個最大的掩護——愛,因為愛是無法對抗的……個體孤獨的健全就是要對抗不恰當的愛……(p.272)」,一路讀來,我們可以瞭解愛有時是暴力,倫理也可能是暴力,要出走到人群的對立面,抵抗別人的愛和關心,需要很大的勇氣。

「亂倫」的人,以自身的孤獨在提醒我們,倫理也許有其他的可能性,也一直提醒我們必須面對「如何堅持倫理,又能保持倫理在遞變過程中的彈性」的兩難(p.264)。

如果有人在以「母愛」為題的作文裡,寫出「母愛是暴力」的句子,會有多少人能忍住脫口而出的「亂倫」,而認為這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卷一 情慾孤獨 - 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卷二 語言孤獨 - 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在聽
卷三 革命孤獨 - 革命是一種青春儀式
卷四 暴力孤獨 - 暴力,絕對不只是動拳頭的問題
卷五 思維孤獨 - 哲學的起點是懷疑


4 comments:

  1. 這一系列真的寫得很棒。雖然作者沒有必要以滿足讀者為目標,但滿足到我了,謝謝你!

    ReplyDelete
  2. 謝謝您的留言與好言,謝謝您願意看 :)

    ReplyDelete
  3. 謝謝您寫的心得 我覺得獲益良多 也多了些工具可檢視自己 謝謝^ ^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