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6, 2008

釐清目標,才好做選擇

在研究所完全求生手冊看了「搞清楚狀況,才有所謂的選擇」這篇文章,有一點想法。我覺得原作者在最後幾段已經有點到我等一下要寫的內容,不過他寫的還真是蠻抽象的。

選擇之所以不容易,有時候是因為不曉得哪個選項對「自己」「最好」,這麼說也可以,每個選項都有好處和壞處,而我們不知道哪個選項會為自己的將來帶來最大的利益,不知道哪個選項對完成個人的目標最有幫助。

圖片來源:Shan Herald Agency for News

譬如原作者舉的例子,學術界與創業的優點,仔細看原作者的敘述,大部分都在分析、比較這兩個選項能從「外部」獲得的東西,但是我認為更重要的部分是在人的「內部」。

很粗略的區分一下內部和外部。選項能為我們帶來的好處、壞處屬於外部因素,我們可以多向有相關經驗的前輩請教,幫助我們瞭解選項可能帶來的後果,也可以趁著年輕多方嘗試,盡可能不要劃地自限地去參與,透過自身體驗增加對不同事物的理解和經驗,記得有人說過,大學時期的學習方式,應該是以加法的型態為主,而不是減法。

相較於外部,內部反而是更難處理的,也就是「對自己的瞭解」,亦即原作者說的「自我確認」、「對自己的敏感覺察」。有兩件事情一定要分清楚,那就是「我擅長的事」和「我想做的事」,這兩樣常常不是完全重疊的。

自己擅長做的事,通常是比較外顯、容易察覺的,譬如經濟科系的學生對解釋經濟現象的能力應該是比其他人好。但「我真正想做的事」卻往往不是那麼清晰可見。

如果對自己內部不瞭解,那麼即便對選項的外部有不少認知或體驗,選擇仍然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你是在替「自己」做決定,如果對自己都不瞭解,又怎麼會知道哪個選項對自己最有利?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之所以強調目標管理,就是因為「目標」是一切行動和策略的最根本依據,而個人的目標,有很大一部份就是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往 Maslow 自我實現的方向前進。如果想在每一次選擇之前,對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做再次確認,不妨利用杜拉克的句子,多問自己幾次: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to do?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