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19, 2017

做工的人

做工的人

寶瓶文化,2017 年 2 月 10 日上市

推薦指數:★★★★★(5/5)

做工的人


用一天的時間看完《做工的人》,簡單記錄一些雜感。

作者林立青的文筆很通暢,雖不華美,但字裡行間的工地氣息,偶而穿插的年輕世代語彙,讓我相信這些文字及其所描繪的世界很真實,我很喜歡這樣的風格。書裡還有些照片,是攝影師賴小路拍的,有些彩色、有些黑白,讓這本書的紀錄或紀實味道更重。

最前面的兩篇推薦序,是房慧真與顧玉玲所寫,我不知道有什麼人比這兩位更適合。其實封面給我的反差或張力不大(是很真的照片,書腰文案也很吸引我),但一開始看房慧真的推薦序,反差,或者從林立青顯現出來的、與流行大眾完全不同的張力與衝擊,很快就讓我「入戲」了,我可以大致猜到這本書可能的調性,從這個角度說,這是一篇功能很強大的推薦序。顧玉玲的推薦序風格不太一樣。我想,《做工的人》對房慧真與顧玉玲來說,早已不僅止於智識上的理解,而是能多所重疊的生命經驗。

是,就如房慧真所提,這些都是「如實託付的生命」。

不久前我才明白一個道理,每個人的人生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面對人生或生命,每個人都只有經歷過一種人生——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是瞎子,摸著名為人生的象,不管人的生命有多長、經歷有多豐富,終究只摸到一個面向。當我們在訴說自己的經歷時,務必牢牢記得,那些「只是」「我們自己的」經歷,與其用「我可以,為什麼你不行?」這種不明事理、因狹隘而自大的指責,不如用「我可以,或許你也(有其他方法)可以」去鼓勵對方。但真的也就僅止於鼓勵而已。

就像顧玉玲的《我們》,這本《做工的人》讓我看見不同的人生面向,知道原來有些人是這樣活著的。身為監工或稱現場工程師,這樣「在裡面」、又「不完全在裡面」的視角,加上從雨果、托爾斯泰等人汲取的養分,才成就了一本工地文學。

在工地看過太多公權力欺壓弱者,讓林立青對體制與階級的壓迫,還有台灣無處不在的歧視,有很強烈的厭惡感。如果從權力者或管理者的角度來看,要求社會中的每個人遵守體制規則,如鸚鵡般複誦「依法辦理」,或許有不得已之處(暫且不說某些明擺著吃人的法條和規定);但若從個體來看,這些落在我們貧乏想像的「常軌」之外,形同落入一個個坑洞的人,該怎麼生存下去?從書裡面可以知道,其實我們都離「邊緣」不遠,只要生活中有個意外——也許是一場車禍,也許是一次跳電——我們都會瞬間落入人生的坑洞,成為社會的邊緣人。所以「沒有人是局外人」。

這種對階級、欺凌、歧視的厭惡,也會以嘲諷的形式抒發。然而林立青也知道,在書裡好多次說到,面對體制、階級、壓迫,其實我們什麼都做不了,嘲諷也只是更突顯出沒法改變的無能為力,只能藉由「不去多想」讓自己能夠轉過頭去,繼續努力生存。

最近林立青在臉書上好像和法律人有所爭執,談到他心目中理想的法官(和相關得法律職業人員),並以包青天為例。包青天三個字一出,立刻引來圍剿,「威權體制」、「全能視野」、「造神」、「偵察、蒐證、XX混淆」等等的反駁。我覺得,要說林立青「天真」沒有問題,期待一個全能的超人是有點不切實際,還可能非常危險,但他所說的其實就是一種期望,是一種「應然」,希望我們的法務官員都能勇於任事、有具體救濟辦法等,不難理解他為何有這種期待,要說大部分台灣人「落後」或許也可以。就像我們都只能用望遠鏡再加上自己的偏見與想像來看待工人,林立青在看法律侷限時也難說不是這樣。但反對者的回應同時讓我不禁警覺,這些「不可能」「因為OO所以XX辦不到」,會不會也是一種「習得的無助」?在一個行業待久了,知道了真實情況的荒謬、改變的困難以及人性的缺陷,沉浸於「實然」太深,想法變得很實際,卻徹底放棄了理想?思考跳不出框架?

再回到書上,書裡並不是只有批評、無奈與嘲諷,每每看見「做工的疼惜做工的」、弱弱不相殘的互助時,都令我鼻酸,想起好些生活並不富裕的人(抱歉我只記得陳樹菊的名字,書裡沒寫到她),卻能捐出財產。金額或許不大,能幫到的人或許不多,但如果以捐款占所得的比率來衡量,那都是天文數字。因著「做工的疼惜做工的」這句話,大概更能體會他們並不著眼於「做善事」,而是感同身受的悲心。

書裡提到:「年輕八嘎囧還有一個特色:他們通常不會主動告訴你廟會要出陣頭去,只會說要請假找朋友。老一點的八嘎囧不同,會很認真地告訴你哪間廟的哪個主神生日。」(p.27)雖然只是短短兩行,但卻讓我停下來想了一下,為什麼年輕八嘎囧和年長的會有這個不同?

書裡也寫到,退休工人會用參加進香團或煮下一代愛吃的食物來表達對子孫的情感。我就想到,高中時有次回阿罵家,正是吃飯時間,忘記是伯母、嬸嬸還是姑姑跟我說,阿罵為了我特地去市場買了雞胗回來煮。我記得自己雖然嘴上說謝謝,心裡卻希望阿罵不要這樣做,因為我不想有特殊待遇。我從小就不擅長應對人際間的情感流動(不是某些人愛講的情慾流動),包括同住一起的家人也是如此。每次受了照顧、關愛或好意,總想著要如何回報,而覺得很有壓力,哪怕對方可能壓根沒想過要我回報。然而,畢竟我還是只想到自己,沒有考慮到阿罵的心意。

人總說隔行如隔山,然而,僅僅隔著工地圍籬,另一頭卻有著我無從想像與理解的生命。身為讀者,我不見得全然接受林立青的觀點,但他讓我看見生命這頭象的其他面向。希望有興趣的朋友也能看看。

摘錄

年輕八嘎囧還有一個特色:他們通常不會主動告訴你廟會要出陣頭去,只會說要請假找朋友。老一點的八嘎囧不同,會很認真地告訴你哪間廟的哪個主神生日。
p.27,工地「八嘎囧」世代

較我們富裕的,優待以禮;較我們貧困的,輕蔑排斥。從歸化申請到婚姻皆是如此。這種不基於一個人的道德品行而只看出身所訂下的規定,野蠻而暴力。
p.169,台灣媳婦

我也知道舉牌工,不管颳風下雨,一天八小時也不會有八百元,在這偏遠的工業區更沒有什麼舉牌工機會。這社會要求他人有尊嚴活著的,幾乎都是不需為下一餐煩憂,並且收入穩定的人。而我不是,我能理解她們只是想活著,卑微和努力地活著。對於那些喊著尊嚴的人,因為那傷痕我無言以對。
p.211,伴唱小吃部

這些越南來的女孩,往往在還沒有領到身分證前就已經懷孕生子。有些幸運的能開店並擁有一技之長,有些則在其他地方,例如餐飲店或檳榔攤、餐廳打工。但只要是留在台灣生活的外籍配偶,幾乎都有孩子。她們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卻有無比的毅力和勇氣養育著小孩。
p.252,彩虹指甲

這確是兩難。「法規」這種東西往往只會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而斷絕更多人的活路。
p.256,工地拾荒者

或許因此,我們對於這些店員的工作特別多了一份敏感。許多師傅堅持在進店前,絕對要先將自己的雨鞋清理乾淨,否則寧願不踏進去。
我身邊的黃師傅就是如此,他進便利商店時,寧願脫鞋也不願意踩髒別人的店,原因是不想讓這些服務生增加困擾。那些曾經無縫處理的乳白色拋光石英磚,是店員們理所當然要負責清理的。
我曾經多次在便利商店周遭,想帶他趁中午休息時間前往咖啡廳、便利超商或是賣場,但他始終不肯。黃師傅的原因多是不願造成他人困擾,畢竟做工的疼惜做工的。那些寫在門口的待遇讓人看了心疼。
p.280,便利商店

我們不願意在一身髒時坐在店內,以避免店員困擾,也絕不出言欺負他們。我們只是做工的,尚且如此,不知道為什麼其他人做不到。
p.281,便利商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