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1, 2011
寫實攝影的再生。秦凱
三月五日。心情:溫暖。
下午到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參加秦凱老師的講座:寫實攝影的再生。秦凱老師生於民國 11 年,現在高齡 89,滿頭白髮。老師講了很多,但我忘了帶筆,只能憑記憶寫下部分。
秦老師大學畢業後在上海的上海銀行工作,同事從他 17 歲拍的第一卷底片(八張)中挑了四張,鼓勵他參加良友畫報的攝影比賽,結果有三張照片獲獎,分別是第一名、第三名和佳作,當時的評審(之一)是郎靜山。從此對銀行的數字失去興趣,只要看到天氣好,心就跑到外面,只想出去拍照。
後來陸續到良友畫報、十九軍團、中央社(南京)工作,會在十九軍團擔任少校新聞官,主要是因為可以使用萊卡和 Contax 相機,工作是拍照、教英文,沒在軍校唸過書,沒接受過軍事訓練,一進軍隊就是一顆梅花,當時還不到 30 歲。後來到美國唸書、學攝影、擔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駐台特派員(獨自一人)、至國立藝專教書、擔任史丹佛大學在台某某分校或機構的副校長(只因修過 school management 的課)、和人合創了文華(或是國華)廣告公司(只因曾修過 campaign approach 又在 BBDO 實習了一週)。秦老師在電影、電視、平面攝影的資歷很完整。
由於秦老師的工作經歷多與新聞媒體有關,其中在 CBS 就 35 年,所以走的是人文寫實(紀實)的路線,他說,因為自己的養成訓練如此,所以在真善美當中,最重要的是真,他從不指揮被拍攝者,現場是怎樣就是怎樣,不只不用閃光燈,連掃灰塵都不行。其次是善,先前從事新聞工作,拍的多半是天災人禍,退休後為自己攝影,想多拍一些世界上美好的一面。美,雖然排在最後,但不表示不重要。
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當時正舉辦「7030 建國百年台灣古意新像」攝影展,包括秦老師的五張作品。這五張照片是預備館執行長蔡文祥老師,從秦老師近期拍雜耍團、平劇、客家戲的系列作品中挑選出來的,兩位老師在現場就討論起拍攝照片、挑選照片的背景,還徵詢講座聽眾的意見,因為我曾待過媒體,所以對於兩位老師對話的內容還算能掌握,覺得很有收穫。
秦凱老師一直到現在都還在拍照,曾有人提議辦個回顧展,但早期很多底片幾乎都在八七水災的時候毀壞了,包括南京學運的,相當可惜。從高齡 89 歲的老師口中,聽見「我還在努力中」,才知道什麼是熱情。而熱情的來源,是自己覺得還沒有一張足夠好的作品,這讓我想到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總認為自己最好的書是下一本。那,怎樣才算是一張夠好的作品呢?秦凱老師說,希望能在世界級的攝影比賽中得獎,我想,這就是每個人心裡最底層的願望吧,渴望被肯定。
秦凱老師還「一個一個」詢問參加講座的人,為什麼想來?是對攝影有興趣嗎?是學生還是在工作了呢?學什麼、做什麼樣的工作呢?後來提到,想拍得好,就是要多拍,如果只是看別人的作品,那還不夠,多拍,就會進步,最好是找幾個朋友一起,從自己身邊最熟悉的開始拍。
又提到,目前台灣的攝影有一股「歪風」,好像太過注重器材和技術。老師解釋說,以前技術很重要,因為器材的限制太多,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就算拿一台傻瓜機,大多數的場合也都能應付,重要的是「這裡」(用右手指著頭腦),以大眾傳播的角度來看攝影,攝影和器材只是傳播的工具,重點是你想傳遞什麼訊息,你想透過影像說什麼故事,然後才是透過工具讓別人接收。
以上這些是我記得比較清楚的部分。兩小時的講座,不談技術、不談器材,主要是聆聽一位長者的人生故事。
走出預備館時,天色微暗,風有點涼,心頭卻很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