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行長會因為達不到財務目標而被革職,例子是 Starbucks 的 Jim Donald 和 Gap 的 Millard Drexler,最後再以加拿大 COMPAS 的調查數據證明, CEO 認為職場最大的壓力來源是營收目標;
- 用博斯艾倫(Booz Allen Hamilton)的研究數據說明, CEO 和董事會爭權也是被解雇的重要原因,例子是 HP 的 Carly Fiorina;
- 用一小段篇幅敘述 CEO 被 fired 的情緒反應,例子是 Carly Fiorina、 Steve Jobs、 Millard Drexler;
- 一般人也認為工作會帶來很大的壓力,數據來自美國心理學會;
- 工作本身會有壓力,工作還會影響家庭生活,造成更大的壓力,同樣由美國心理學會的調查佐證;
- 只有 35% 的 CEO 能在離職兩年內再度領導大型企業,引用 HBR 的文章,並簡單解釋原因;
- 藉由 Kofman 《清醒的企業》說明東山再起的方法:反思自己、把自己放進問題裡思考,然後再以 Millard Drexler 在 J. Crew 重返榮耀的例子做結。
1999 年 7 月, Fiorina 頂著《Fortune》雜誌第一屆「五十位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女性」(The 50 Most Powerful Women in Business)排名第一的光環,出任 HP 的 CEO,是 HP 成立 60 年以來的第一位女性 CEO、第一位空降的 CEO,也是道瓊工業指數三十家成分股裡,唯一的女性 CEO。當時她年僅 44 歲,是沒當過 CEO、非工程師背景、非資訊業出身的女性領導人,準備「對 HP 體系施以電療」,這是 Walter Hewlett 說的。 Walter Hewlett 是 HP 共同創辦人 William Hewlett 的一個兒子。而 Fiorina 更是連續六年獲選為「五十位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女性」,是否都是排名第一我忘了,不過她說她不喜歡這種排名。
Fiorina 在 HP 大刀闊斧的改革,整合惠普的組織架構、實施績效獎金制度、重新設計管理訓練課程、重塑行銷策略,更引用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來鼓勵競爭。
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資深撰述 Peter Burrows 在《菲奧莉娜逆勢出擊》寫到,正當科技泡沫的烏雲逐漸籠罩之際, Fiorina 卻把 HP 2001 年的成長目標從 15% 提高到 17% 。
2001 年初,股價不斷下跌, HP 內部對再造計畫的質疑聲浪愈來愈大,董事會則開始討論康柏電腦(Compaq)的收購案,內容從產品組合、經濟規模、可節省的成本,到整合計畫。 Peter Burrows 在書裡說,「 Walter Hewlett 舉出許多理由反對」,認為併購案雖能使惠普的個人電腦事業規模增大為兩倍,但代價是把惠普最賺錢的印表機事業和 Compaq 共享,而且曾經缺席過重要的董事會。但是 Fiorina 在回憶錄《勇敢抉擇》裡頭卻說, Walter Hewlett 是最沈默的董事,也是唯一從沒缺席過的董事。真相到底是什麼,可能無從考證了。
2001 年 9 月 4 日,HP 宣布以 250 億美元的代價收購 Compaq,這是當時科技業史上最大的併購案,當天 HP 的股價重挫了 18%。一週後,發生了 911 恐怖攻擊事件。那一年, HP 的營收和營業利益都衰退。 Walter Hewlett 批評併購案是「 250 億美元的錯誤」。雙方旋即展開委託書爭奪戰。
2002 年, Walter Hewlett 在委託書爭奪戰中以 3% 的差距落敗,控告 HP 「故意以錯誤的資料誤導投資人」又遭法院駁回。收購案終於還是在 2002 年 5 月完成了,但該年度 HP 出現淨虧損超過 9 億美元。之後兩年, HP 的獲利慢慢回升,但仍略低於 2000 年的水準。
Fiorina 和 HP 併購 Compaq 到底是不是個好策略,其實一直未有定論, Wharton School 有教授支持,也有教授反對,張忠謀也認為,如果把 HP 之後的成長都歸功於新任 CEO Mark Hurd,那也太高估了一個新 CEO 在一兩年內能做到的事。
或許我們在討論這樣一個案例的時候,不能拿「後見之明」去批評當時的決策。至於 Fiorina 到底是摧毀,還是重建了惠普風範(The HP Way),恐怕也淪為羅生門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