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只在台北市的欣欣秀泰影城和今日秀泰影城播放, 12 月 17 日上映,但不知道會播到什麼時候。(放映時刻表)
兩三天前,在網路上偶然看見《軌道》(Rail Truck)的介紹和預告片,就決定要去看。改編自芥川龍之介於 1922 年發表的同名短篇小說《トロッコ》(torokko)。片中將トロッコ翻譯為台車,又稱做三分車。京都的嵯峨野觀光鐵道就是兼具載客功能的トロッコ列車。
原著設定的場景是 1920 年代(大正時期)的伊豆,但導演川口浩史在日本遍尋不著可取景的トロッコ,所以來台拍攝,在台北、嘉義、宜蘭、花蓮等地取景(很有林田山的感覺),也把故事改為台灣和日本的故事。攝影指導李屏賓、監製廖慶松,再加上芥川龍之介,是吸引我進戲院的原因,其中,電影的色彩和光影是觀察重點。
故事的開始是,一個日本媽媽,帶著已過世的台灣丈夫(孟真)的骨灰,和兩個第一次踏上父親故鄉的小孩,來到台灣。
身份認同是一大主題。爺爺(洪流飾演)在日治時期就一心嚮往日本,還當了兩年日本兵,但日本戰敗,前一天還以身為日本人為榮的爺爺,怎麼也沒想到,隔天卻被日本拋棄,甚至得隱藏曾經的引以為傲。而大孫子小敦(原田賢人飾演)來到台灣不久,就問爺爺「我是台灣人還是日本人?」爺爺的回答是「等你長大了,再自己決定」。
爺爺是個台灣人,一心想成為日本人,但始終未能如願。已過世的爸爸孟真是台灣人,在日本讀書工作娶妻生子過世,死後又回到台灣。小敦在日本出生長大,但不知道自己是日本人還是台灣人。
如果真的可以自己決定,多好。有些時候你可以自己選擇,但有些時候不行(或是說,有些時候一般人會覺得不行)。
另外一個也許不是設定好的議題,是長子的性格。已過世的孟真小時候常在外面打架,是為了宣洩對父親的不滿,要反抗父親欲強加的價值觀,長大後卻到日本留學,娶了日本人。小敦則可能承受著媽媽夕美子(尾野真千子飾演,曾演出《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情》)邊工作邊顧家,卻兩邊難以兼顧的壓力,和媽媽的關係緊張。平常比較不苟言笑。但是當弟弟小凱(大前喬一飾演)執意沿著軌道要回家時,雖然一開始心情不好,但整路仍舊照顧著、鼓勵著弟弟,安全地把弟弟帶回來。
日本媽媽的壓力、小敦和其他社區小孩的相處、爺爺奶奶(梅芳飾演,曾演出《囧男孩》)疼孫子的心情、有期待卻不敢勉強的心情、日本媽媽和弟媳(萬芳飾演)的對比、學習對方的語言等等,故事很家常,但是人物間情感的交錯很動人。小敦的角色很關鍵,他連結了爺爺、過世的爸爸、媽媽、弟弟、社區其他人,片裡也有幾個小敦臉部表情的特寫。
配樂很棒。山林間以及社區裡的綠、屋裡屋外不同色溫的燈光、室內黃光照在臉上的凸顯、老房子的色澤、斜射進屋子的陽光,以及無數的光影變化,我很喜歡這部片的鏡頭角度和光影色彩,在平凡中拍出華麗。
奇怪的地方當然也有,我覺得,在台灣的鄉下地方,每個老男人都會說日語、又會說國台語好像有點怪,奶奶的國語則是字正腔圓到令人吃驚,同樣怪。
當小凱坐在トロッコ上說想回家,當他邊哭邊走、說想回家的時候,我還在想,他說的家,是指台灣、日本,或是其他意涵。小敦後來一直安撫他,最後跟弟弟說「已經看到家囉」,這就是答案了吧。
我跟著坐在第一排的老爺爺和老奶奶走出影廳,聽見他們的對話才知道他們可能是日本人,不曉得他們為什麼來看《軌道》,又,在台灣看日本導演拍台灣和日本的故事,會不會讓他們也有一種沿著軌道就能回家的想望。
P.S. 在影片網站上看到,有些劇照並沒有出現在台灣版的電影裡,片子或許和日本版的有些許不同吧。
梅芳是客家人,所以沒有台灣國語腔是很正常的,林田山所在的鳳林鎮就是客家庄,洪流的設定是當過兩年日本兵,八十幾歲的台灣人會說日語是正常的,日本人強制台灣人受國校教育
ReplyDelete非常謝謝您提供的資訊!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