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網頁
出處:TIME, Sep. 28, 2009
邁向繁榮之路
中國 60 歲的生日有許多可以慶祝的事,但這個新興強權的旅程才剛開始
作者 David Shambaugh 是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教授兼中國政策計畫主任,目前是中國社科院的訪問教授。
credit: Julien Daniel / MYOP
毛澤東為中國帶來一個願景:重拾中國的富強、尊嚴、領土完整與國際社會的尊重。其繼任者也未曾對此目標有所動搖。
毛澤東的終極理想是要將中國建設為社會主義社會、革命的社會,但其社會運動不斷地讓中國在無情的政治運動中顫抖,中斷了生產力,也造成大量傷亡。60 年來,從許多方面來看,中國在成為世界強權之路上,已經獲得顯著的進展。毛澤東可能會承認(這件事),但不見得是滿心歡喜。
中國有許多事可以慶祝,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工業化程度最深的國家,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和貿易國,是科技上的創新者,且正在建構世界級的大學系統。它擁有現代化的軍隊並博得國際尊重。它與周遭國家、所有強權都保持和平的關係。它「半國家資本主義」與「半民主的集權主義」混合模式,深獲開發中國家的注意。2008 奧運和 2010 的上海世博會,更強化了中國的軟實力。中國不僅是第一個復甦的主要經濟體,且正帶著世界脫離衰退。
過去 30 年,我不僅每年都到訪中國,甚至是住在中國,有機會目睹戲劇化的轉型。我在 1979 年第一次到中國,目睹了文化大革命。
我在 1980 年代目睹了個人自由與經濟成長的大爆發,但領導階層中的新毛澤東主義份子,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動「反動」來阻撓,這樣的模式貫穿了整個 1980 年代,直到 1989 年 6 月的天安門示威與鎮壓達到高峰。
1990 年代早期,中國社會因天安門事件而受傷。1990 年代中期,鄧小平重啟經濟改革,同時中國在天安門後被孤立的世界地位也正常化。直到近期,在江澤民與胡錦濤時代,共產黨開始進行非常有限的政治改革實驗。
富裕的成本
中國領導人的問題從來不是要不要現代化,而是如何現代化。毛澤東實驗了很多種經濟模式,但始終遠遠落後西方與東亞國家。有些行動的代價,例如 1958 至 1960 年的大躍進,對人類和環境而言都是災難,直到 1978 年鄧小平與陳雲重新掌權。
30 年後,中國成為僅次於美日的第三大經濟體,超越德國成為最大的出口國,其國民生產毛額可能在 2010 年超越日本,在 2020 年超越美國。
過去的成長是出口導向,有利於中低階科技業。但中國開始提高科技門檻,在電子產品與生物科技也變得更有創意。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製造業強權,生產全球 2/3 的影印機、微波爐、鞋子,60% 的手機,55% 的 DVD,超過 50% 的數位相機,30% 的個人電腦,75% 的兒童玩具。
中國累積了全球最多的 2 兆外匯,開始在海外大舉投資。今天,《財星》500 大企業中,中國有 37 家,十年前只有 6 家,而在《財星》美國 500 大企業中,有 450 家在中國營運並設有生產線。中國是 FDI 最大的接受國。為了支持經濟成長,中國吸納了大量的原物料。中國現在消耗全球 16% 的能源,是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耗國。
但經濟成長付出很高的環境成本。中國的空氣和水污染是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也是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之一。殘破的環境正在危害國民的健康,根據 2008《中國統計年鑑》,28.5% 的人死於癌症,13.1% 的人死於呼吸系統疾病。
重新打造一個國家
毛澤東的大成就:滿足全球最多人口的飲食、居住等基本需求,消除了社會邪惡(social vices),提高識字率、平均壽命,降低嬰兒死亡率。毛澤東實施社會主義卻因不斷傷害不同族群的人口,因此對鄉村和城市都造成嚴重損傷。
鄧小平與其同志在 1978 年掌權時,中國在毛的實驗與極權統治下,已經奄奄一息。
30 年後,中國人享受著前人無法想像的個人自由,重新高舉孔學和佛學的價值。超過 2 億人脫離了貧窮,人數愈來愈多的中產階級開始出國旅遊、投資股票、上館子用餐。大學生達到 2100 萬人,估計每年有 30 萬人在海外求學,約有 2.6 億兒童就讀小學和國中,1949 年識字率僅約 20%,現在幾乎每個人都識字。以國際標準來看,中國仍是貧窮國家,有 2.7億人仍處於世界銀行每日 1.25 美元生活費的貧窮線之下。
1949 年時,約 90% 的中國人住在鄉村,現在則有超過一半的人口(7.21 億人)住在城市裡。但城市化與工業化使中國喪失大量的可耕地,強制收回土地也讓地區政府激起許多民怨。
知識份子的生活也有改善,雖然長期以來知識份子的生活仍是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真正黑點」之一。60 年來,知識份子屢遭迫害、騷擾,被迫只能在政府的框架下從事創新。他們不斷試探底線,直到政府施壓。扣除持續性的管控,公開與私下言論的自由度達到歷史高點,只要話題不越過紅線,人們可以在部落格和網路上暢所欲言。
少數民族的問題是中國的致命傷,尤其是西藏和維吾爾人,最近的暴動就是例子。犯罪和貪污仍然嚴重,為數 1 億的流動人口也對城市造成很大壓力,收入不均的情況也正逐漸變成全球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再次成為階級社會,而這正是毛澤東要消滅的。若以空前的規模以及社會經濟的轉變而論,中國的相對穩定性仍是值得推崇的。
不同以往的政治
中國政治的結構與本質和 60 年前從蘇聯移植過來的列寧主義政治體系大抵相同,但是過程已有大幅改變。領導階層和 7 千 6 百萬黨員的教育程度提高了。現在鼓勵競爭。過去只有兩條脫離官場的路徑:犯罪或死亡,現在則強制退休。從單一領導人的極權政黨轉變為集體領導的獨裁政黨。馬克斯—列寧主義的意識型態,在官員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已經微乎其微,儘管政治過程仍缺乏透明度,但有更多討論(consultative)。非常強調治理,所有階層的官員都要接受公共行政的訓練。
整體而言,中國共產黨的調適力很好,向不同國家、不同政治體系取經,成為一個混合式的政黨,在孔子—列寧主義的根基上,結合了東亞的新獨裁主義、拉丁美洲的社團主義(corporatism)以及歐洲的社會民主。天安門事件、歐洲與蘇聯的垮台都是借鏡,中國學到很多教訓,而最主要的還是保持彈性。
中國共產黨的調適力與中國的經濟成長,能不能讓它永遠掌權?或許可以。中國共產黨能維持到今天已經跌破許多觀察家的眼鏡。而將來主要的挑戰則是能否提供百姓適當的「公共財」,例如健保、教育、環保。社會穩定與個人財富無法保證中國共產黨能永遠執政,它必須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
國際關係
在考量中國轉型時,必須承認中國國際情勢的重大改善。60 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被國際孤立的,捲入韓戰與冷戰後又更嚴重。除了與西歐有一些貿易,中國無法參與國際貿易、財金事務,也無法獲得援助。
60 年後,中國完全擁抱了全球化,並以非常正面的姿態出現在國際舞台上。中國現在對拉丁美洲與中東事務感到興趣並開始接觸,國際威望也正在提高。它在亞洲的區域外交改變了,重申在非洲的角色,更深度地參與國際組織與許多全球治理的議題。儘管北京在全球上仍是選擇性的多邊主義——介入某些議題、不介入某些議題——但大趨勢是正面的。
中國現在對全球安全議題更為主動,南亞海嘯和巴基斯坦地震時,中國都提供了物質和財務援助。中國在大約 12 個國家擁有超過 2100 名維安人員,超過其他聯合國安理會的成員。
在武器管制方面,中國曾經是傳統武器的重要賣方,例如飛彈,但中國已簽署或認可「禁止核武擴散條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生物及傳統武器公約」,加入「核供應國集團」,並遵守「飛彈技術管制體系」,雖然它不是會員國。中國不再是秩序破壞者,而對維持現存國際秩序有所貢獻。
中國的策略也在改變。軍事現代化在近年有巨大的進展,10 月 1 日的閱兵就會展現出來。中國的軍力在許多方面是亞洲第一,在某些方面也正逼近北約。然而,除了洲際導彈與網路戰之外,人民解放軍還沒有發動全球性攻擊的能力。
許多國家仍擔心中國的崛起,儘管至今表面上是和平的崛起。歐美民調經常反映出對中國的負面印象,北京與最重要的三個鄰居(澳洲、印度、日本)的關係還是很緊張,雖然與俄羅斯的關係是蘇聯垮台後的新高,但也遇到了障礙。當中國在世界舞台擴張影響力時,勢必會偶爾與其他國家產生摩擦。
未來的挑戰?
一些中國的歷史學家認為他們看到了王朝傾頹的徵兆:政府貪瀆、民怨(尤其在鄉村)、獨裁領袖、往軍事化國家發展。一些當代中國專家也提出懷疑,聲稱體系脆弱、政治系統僵化。經濟學家也質疑中國的經濟成長能持續多久。
60 年來,中國克服了許多國內的危機、邊境戰爭與國際孤立,外人常常低估其實力和調適力。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中國仍會是一個複雜、矛盾的國家,永遠難以預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