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犬的記憶終章》
貪婪地看完了終章。
就像森山大道在後記提到的,《犬的記憶》很多是心情,而《犬的記憶終章》則是以對他有影響的人物和地點為主軸,從內容可以看得出來,這也和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共鳴,即當我們對地點有深刻印象時,往往是因為在那裡曾經有某個人,例如逗子和中平卓馬,四谷和東松照明。
如果說《犬的記憶》是認識森山大道的瀏覽或入門,那《犬的記憶終章》應該就是定點旅遊般的深入吧。有些在《犬的記憶》稍稍帶過的情節,在這本書裡都有更清楚、更具人味的細節。攝影大師之間的對話也是如此直接,看了令人噗嗤一聲。
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天分想必是不可或缺,就像我和噗友亂聊的一樣,我反而注意到森山大道的努力,大量拍照,同時大量閱讀。在《犬的記憶》中,他有提到,在東京時出於好奇和渴望,他一個晚上就把東松照明檔案中的模型和設計全部看完了,雖然那是別人千交代萬交代不能碰的東西。
而我也從《犬的記憶終章》摘錄了兩段,
一連好幾天,都跑去橫須賀進行拍攝工作,也會有鬆懈無力的時候。遇到這種情形,我就會跑到汐入的山坡上,拿出包包裡的攝影雜誌,坐在地上一頁一頁地翻閱。(p. 115,橫須賀,《犬的記憶終章》)
以三個月為期限,我在札幌租房子,決定只要沒有下雨(下雨也應該要拍照),每天都要帶著相機出門。(p. 183,札幌,《犬的記憶終章》)
我對所謂森山大道式粗顆粒、高反差、模糊、晃動的「風格」所做的猜想,一小部分在「座談會節錄」獲得證實。從閱讀《犬的記憶》開始,我在思考什麼情況可以讓底片的顆粒這麼明顯?我想到的是高感光度(ISO)的底片,以及局部放大。沒想到沈昭良也問過森山大道這個問題,除了局部放大之外,還有增感顯影、中途曝光等等(p. 255)。
看完《犬的記憶終章》後,我也發現,森山大道的照片並不是每張都有這種「風格」,在《犬的記憶終章》裡具有這樣風格的照片說不定佔不到一半,為什麼,除了挑選照片的因素之外,會不會有其他原因?
我的不專業「感覺」是,說不定這樣的風格,是他拍攝方法的自然結果,也就是說,街拍、拿起相機就拍、不透過觀景窗而盲拍,再加上局部放大、增感等等的作法,是不是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很多粗顆粒、高反差、模糊、晃動的作品,換句話說,森山大道的重心會不會從來就只有街拍,他並不是刻意要製造出這種「風格」。這也只是我的猜想。
如同我和噗友亂聊的,當初會想看這兩本書,只是想多知道一些關於大師在拍照時的想法或心情,再加上買書有折扣,所以就買了。
從《犬的記憶終章》,可以看見很生活面的森山大道。
我的筆記:
亂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