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10, 2006

本週策略上課心得:SWOT 分析與策略方案孰先孰後?

SWOT 分析與策略方案孰先孰後?

在我們過去學習的經驗中,總是強調先做 SWOT 分析,才去形成可能的策略方案,先去看外在的機會和威脅,配合本身的優勢與劣勢,才能建構出可能的應對方法。理論上,策略即是公司因應外在環境變化的手段,因此先觀察環境的轉變,再制訂策略,在邏輯上是沒有錯的。

然而在實務上,這樣的邏輯卻遭遇到困難。現實環境的變化太快,影響的因素太多,經理人想要全盤瞭解競爭環境變得困難重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蒐集資訊,等到資訊蒐集得差不多了,環境又變了,資訊永遠沒有蒐集完的時候。在這種狀況下,「先蒐集資訊再制訂決策」的邏輯使得策略跟不上環境變化,甚至連形成策略都很困難。

司徒達賢老師提出「先有可能的策略方案,才去做環境分析」的概念,便是考量了實務情況的困難,提出一個逆向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公司必須先釐清目前的策略形態,只要勾勒出未來的策略形態,中間的差距即為策略勢態,也就是可能的策略方案,依據可能的策略方案再去蒐集必要的資訊,便能大大節省資訊蒐集的成本與時間。司徒達賢老師試圖協助經理人制訂出能趕上時代變化的策略。

但是公司如何勾勒出未來的策略形態呢?恐怕某種程度還是必須依賴對環境的瞭解、對趨勢的掌握,才有辦法畫出一個真正具有競爭優勢的未來輪廓。若是公司對競爭環境的瞭解不夠,對經濟、科技等因素的趨勢掌握度不足,其所規劃出的未來藍圖並不必然能引領公司往對的方向走。

司徒達賢老師提出的「四大圈」概念中的第二圈:「找出環境、條件、目標等因素之變化,並分析對現有作法的衝擊或影響」(策略管理案例解析 p.21),其實就是 SWOT 分析!有了第二圈之後,才有第三圈:「針對這些環境的變化、條件的消長、目標的不同,提出並選擇新的策略形態」。(策略管理案例解析 p.22),換句話說,司徒達賢老師也認為,必須對環境的變化有深刻的體認,才能勾勒出一個較好的未來形態。

綜合上述,學生認為 SWOT 分析與可能的策略方案之間,並非單純的單向關係,而應是雙向的(dyadic),兩者是會互相影響的。以流程圖表示:


從圖上可以清楚的發現,司徒達賢老師提出的策略形態分析法,並不是單純的把「先 SWOT 分析再制訂策略」的邏輯顛倒變成「先有策略方案才做 SWOT 分析」,甚至可以說,策略形態分析法仍舊屬於「先有 SWOT 分析才有策略方案(先有 Step2,經過 Step3,才有 Step4)」的邏輯架構。

學生認為,過去我們所學的,在於強調 Step2 到 Step4 的過程邏輯,然而這樣產生的策略可能相當天馬行空、一團混亂、欠缺系統,而司徒達賢老師則強調可能的策略方案是未來策略形態與目前策略形態之間的差距,讓公司能夠較有系統、較有依據地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策略勢態,即可能的策略方案),並且在構思出可能的策略方案後,還要記得回過頭去檢驗當初的環境、條件、目標,但司徒達賢老師並沒有推翻「先 SWOT 分析再制訂策略」這樣的思考邏輯,而是使之更為嚴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