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三日和 JayRu 到新竹去當一天的若水志工,把一些資訊和大家分享。
若水要做的事
簡單說,若水就是一家創投公司(VC),希望能促成幾家社會企業成立。按照若水的說法,「社會企業」是一家能營利(至少能自給自足)的企業,而且它的產品或服務能解決社會問題。我的看法是,在該企業的價值鏈中,只要有一部分能達到公益效果,又能靠自己的產品或服務營利,都算是若水要的社會企業。以 Steve(張明正先生)的話來說,即公益成分是鑲嵌在企業的 DNA 裡。
說明會舉出一些例子,我分享其中一個,泰國設計師 Suwan Khongkhunthain 成立 Yothaka,雇用貧窮百姓採收世界十大害草之一的布袋蓮(布袋蓮會堵塞水道),設計布袋蓮製成的家具,暢銷許多國家,引領流行達 10 年之久。還有一家生產戶外衣物的 patagonia。
《布袋蓮家具》
若水希望藉著創業大賽(與商業周刊合辦)發掘好的 idea,優勝的五個隊伍每隊能獲得 500 萬新台幣的創業資金(若水提供並入股),將提案付諸實行。 Steve 和王大哥(王文華先生)也都清楚,(任何)一家公司必須先能營利,才有辦法公益,因此「生存」是比賽的第一個門檻。其他的就是企劃案的 business plan、公益成分鑲嵌在企業 DNA 的程度,以及公益影響力的深度、廣度和持續性。若水網站上有比賽細節,討論區裡也有對比賽規則的質疑。
若水志工
若水志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顧問志工」,擁有業界豐富實務經驗的志工,願意擔任顧問定期協助若水與參賽隊伍。第二類是「採訪志工」,撰寫社會企業案例,刊登在若水網站與大家分享。第三類則是「活動志工」,不定期協助活動執行,就像我和 JayRu 那天做的一樣。我想,目前我們能做的就屬第二、三類的志工,意者可向若水報名。
當天的情況
來的人很多是竹科員工,年紀從 30-50 都有,也有清交大的學生和老師。許多人都已經有企劃案的雛形,表示真正願意以行動關懷社會的人其實並不少。說明會的後半段是 Q&A,結束後還有分組討論,由 Steve 帶領有創業構想的那一組,礙於志工必須整理場地,所以沒辦法潛入偷聽。整個活動大約三小時,以說明與提問為主,對若水可以有初步認識。
那天我見到了附中學妹 Jossy,也認識了另一位附中學弟、清大計財系學弟和交大外文系的學妹,更巧遇清大數學系的學弟。認識同為志工的朋友,也是很大的收穫。看見海報上出現「西灣學人」的 logo,莫名升起一股欣慰的感覺。
有個學弟看到 Steve 過來,就上前請他在會後填寫問卷,還給他一份若水的介紹文宣, Steve 也很認真在聽,我以為那位學弟是故意的,在跟 Steve 開玩笑。結果,他是真的不曉得眼前這位其實就是主講人之一。
本文同步刊登於 96 號公路。Exchang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