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6, 2009

為什麼中國拯救不了世界?

巴倫週刊(Barron's)在 3 月 23 日登出一篇報導 Why China Can't Save the World?(原文),主要的論點是,中國的經濟規模不夠大,而且人們的消費不夠多,不足以抵銷美國的消費衰退,甚至連她都自身難保。文章摘譯如下:

從去年 11 月,中國政府宣布 5850 億美元(4 兆人民幣)的刺激方案後,上海 A 股的指數已經反彈了 33%。但中國股市的抬升是因為流動性增加,而不是因為對經濟復甦的期望。相較於歐美,中國的銀行槓桿較小,且由政府控制,容易接受政府的勸說進行放貸,而中國經濟對資金的需求(credit needs)較低,所以最近增加的貨幣供給就流入股票市場。

中國現在有充足的資金和相對穩定的銀行,溫家寶提醒 Obama 要保護中國擁有的 1 兆美元美國公債(中文報導英文報導)。中國鼓勵企業往海外擴張,並放鬆管制以利企業進行海外併購。

期待單靠中國來拯救世界經濟只是一相情願的想法,雖然已連續成長數年,但中國占全球 GDP 只有 6%。在最好的情況下,雖然未來幾年成長趨緩,中國會成為財政體質良好的超級經濟體(supereconomy)。若是最糟的情況發生,中國會變成過度依賴出口至西方、過度指望、過度投資的國家。

中國二月份的出口比去年暴跌 25.7%,出口下滑導致工廠關閉,迫使 2 千萬民工回鄉。上個月,生產者價格(producer price)下跌 4.5%,透露出生產過剩的隱憂,不動產價格也在下滑。二月份的貿易順差是 3 年最低,只有 48 億美元,一月是 390 億美元。

儲蓄率也是雙面刃,缺乏社會安全網,讓 13 億人在景氣不好的時候存更多錢,進一步抑制成長,因此中國很難促進消費,而消費是未來經濟成長的關鍵。

從 1980 到 2007 年,中國的 GDP 從 3080 億美元增至 3.25 兆美元,多數是由貿易與資本投資所驅動,出口占 GDP 的比例從 7.7% 增至 33.8%,資本投資從 34.8% 增至 42.3%,但是消費的比例卻從 50.7% 降為 35.4%。

2007 年,美國的消費占全球 GDP 的 18%,中國是 2.1%。根據 Galt Investments 的 Jeff Lick 所計算,如果美國的消費衰退 10%,減少的金額就已經超過現在全中國的消費,而在過去 3 個月裡,有多少美國人減少了 10% 的消費?

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在 2008 上半年是 10.4%,第四季只剩 6.8%,是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低的。中國無法帶領世界走出困境,除非中國人開始大量消費,但這個「質變」需要時間。

這就是為什麼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 Stephen Roach 認為,中國必須將經濟趨力由資本支出轉為私人消費,而美國則需儲蓄,投資基礎建設、替代能源科技和人力資本。在美國與其他地區私人消費減少的情況下,全球經濟可能要低迷幾年的時間。

以上是文章摘譯,順便來看一下台灣、中國、美國和日本的儲蓄率,資料來源為行政院主計處,最近更新時間是 2009 年 3 月 16 日,其中,儲蓄率 =(GNI - 消費 + 經常移轉收支淨額)/ GNI 或(GDP - 消費 + 經常移轉收支淨額)/ GDP 比例表示。


延伸閱讀
關於儲蓄率問題的思考〉,周小川(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2009 年 3 月 24 日。(繁體報導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