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的人》
寶瓶文化,2017 年 2 月 10 日上市
推薦指數:★★★★★(5/5)
用一天的時間看完《做工的人》,簡單記錄一些雜感。
作者林立青的文筆很通暢,雖不華美,但字裡行間的工地氣息,偶而穿插的年輕世代語彙,讓我相信這些文字及其所描繪的世界很真實,我很喜歡這樣的風格。書裡還有些照片,是攝影師賴小路拍的,有些彩色、有些黑白,讓這本書的紀錄或紀實味道更重。
最前面的兩篇推薦序,是房慧真與顧玉玲所寫,我不知道有什麼人比這兩位更適合。其實封面給我的反差或張力不大(是很真的照片,書腰文案也很吸引我),但一開始看房慧真的推薦序,反差,或者從林立青顯現出來的、與流行大眾完全不同的張力與衝擊,很快就讓我「入戲」了,我可以大致猜到這本書可能的調性,從這個角度說,這是一篇功能很強大的推薦序。顧玉玲的推薦序風格不太一樣。我想,《做工的人》對房慧真與顧玉玲來說,早已不僅止於智識上的理解,而是能多所重疊的生命經驗。
是,就如房慧真所提,這些都是「如實託付的生命」。
June 19, 2017
May 14, 2017
那時我在
《那時我在:公民聲音 318-410》
無限出版,2014 年 8 月 27 日上市
推薦指數:★★★★☆(4/5)
這本書就像一部「紙上紀錄片」或「文字紀錄片」,透過作者團隊在議場內外的採訪,讓我們可以聽見各行各業民眾的心聲,不管他是支持的,或是因為工作而不得不來,也不論他支持的理由是什麼、程度到多深。
無限出版,2014 年 8 月 27 日上市
推薦指數:★★★★☆(4/5)
這本書就像一部「紙上紀錄片」或「文字紀錄片」,透過作者團隊在議場內外的採訪,讓我們可以聽見各行各業民眾的心聲,不管他是支持的,或是因為工作而不得不來,也不論他支持的理由是什麼、程度到多深。
April 22, 2017
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嫌われ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
究竟出版,2014 年 10 月 30 日上市
推薦指數:★★★★☆(4/5)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一開始對作者想表達的東西,有些部分不是很理解,看到接近一半時大概能懂,然後反過來覺得這個來踢館的學生實在是「(想法)太嫩了!」但我在網路上看到其他人的心得,說這位提問者的問題著實都是他想問的,我想這可能是不同人處於不同人生階段,對事情的體悟自然也會不同,書裡其實也有提到。
整體而言,我不是很適應對話式的寫作,也就不會再看第二集,但有時間的話,可能會看比較正統一點的阿德勒書籍。
下面藉由一些書裡的句子,說說我自己的經驗與想法,或許可以讓大家粗略了解書裡部分的內容。
有兩點需要先說明:
究竟出版,2014 年 10 月 30 日上市
推薦指數:★★★★☆(4/5)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一開始對作者想表達的東西,有些部分不是很理解,看到接近一半時大概能懂,然後反過來覺得這個來踢館的學生實在是「(想法)太嫩了!」但我在網路上看到其他人的心得,說這位提問者的問題著實都是他想問的,我想這可能是不同人處於不同人生階段,對事情的體悟自然也會不同,書裡其實也有提到。
整體而言,我不是很適應對話式的寫作,也就不會再看第二集,但有時間的話,可能會看比較正統一點的阿德勒書籍。
下面藉由一些書裡的句子,說說我自己的經驗與想法,或許可以讓大家粗略了解書裡部分的內容。
有兩點需要先說明:
- 因為我沒有先讀過阿德勒較正式的作品,不太確定本書中「阿德勒的思想」是否就真的是「阿德勒的思想」。
- 我的想法與感覺就僅止於「我的」想法與感覺,「感想」都是很 personal、因人而異的。
February 24, 2017
當呼吸化為空氣
《當呼吸化為空氣》(When Breath Becomes Air)
時報,2016 年 8 月 2 日上市
推薦指數:★★★★☆(4/5)
原文書在美國是超級暢銷書,在《紐約時報》排行榜上久占不下。翻譯為中文的字數比想像中少,雖然頁數有284,但排版其實滿鬆的。作者是神經外科醫師,但文學底子深厚,翻譯應該頗有難度,譯文有時略顯老氣,不曉得是不是受限於原文之故。
這本書是作者的回憶錄,前半其實不怎麼有趣,主要在描述作者如何經過種種努力,獲得種種成就,包括在文學與醫學之間的抉擇,以及成為住院醫師、受訓等等與工作有關的敘述。
進入後半,當作者開始描述罹癌後的生活,書的內容開始有了轉折。當神經外科醫師(或許真是最頂尖的醫師)與癌症病人的身分重疊之後,一切都不同了。一開始病情還控制得不錯,作者甚至順利重回醫院崗位,但當癌細胞擴散後,劇情——和作者的健康狀況——便急轉直下。
時報,2016 年 8 月 2 日上市
推薦指數:★★★★☆(4/5)
原文書在美國是超級暢銷書,在《紐約時報》排行榜上久占不下。翻譯為中文的字數比想像中少,雖然頁數有284,但排版其實滿鬆的。作者是神經外科醫師,但文學底子深厚,翻譯應該頗有難度,譯文有時略顯老氣,不曉得是不是受限於原文之故。
這本書是作者的回憶錄,前半其實不怎麼有趣,主要在描述作者如何經過種種努力,獲得種種成就,包括在文學與醫學之間的抉擇,以及成為住院醫師、受訓等等與工作有關的敘述。
進入後半,當作者開始描述罹癌後的生活,書的內容開始有了轉折。當神經外科醫師(或許真是最頂尖的醫師)與癌症病人的身分重疊之後,一切都不同了。一開始病情還控制得不錯,作者甚至順利重回醫院崗位,但當癌細胞擴散後,劇情——和作者的健康狀況——便急轉直下。
February 5, 2017
January 26, 2017
January 8, 2017
不換
《不換》
麥田,2016 年 11 月 1 日上市
推薦指數:★★★☆☆(3/5)
以前我很少看小說,痞子蔡正紅的時候,我沒有看過他的作品。第一次看是大概三年前,一位朋友手邊剛好有他兩本書,借給我的,一本是《7-eleven之戀》,一本是《檞寄生》。看完之後很喜歡他寫故事的方式,於是我買了當時剛出版的《阿尼瑪》,也很喜歡。
喜歡什麼其實也說不太上來,就是很單純、很簡單的故事,可是深受感動。或許是我能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許是我的小劇場太發達。
麥田,2016 年 11 月 1 日上市
推薦指數:★★★☆☆(3/5)
以前我很少看小說,痞子蔡正紅的時候,我沒有看過他的作品。第一次看是大概三年前,一位朋友手邊剛好有他兩本書,借給我的,一本是《7-eleven之戀》,一本是《檞寄生》。看完之後很喜歡他寫故事的方式,於是我買了當時剛出版的《阿尼瑪》,也很喜歡。
喜歡什麼其實也說不太上來,就是很單純、很簡單的故事,可是深受感動。或許是我能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許是我的小劇場太發達。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