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6, 2008

我讀蔣勳《孤獨六講》之一

書名:孤獨六講
作者:蔣勳
出版:聯合文學 2007 年 12 月 20 日初版 15 刷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5227180

孤獨六講

卷一 情慾孤獨 - 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文化和社會,是卷一的主軸,老莊、竹林七賢則是作為對照。

蔣勳認為儒家文化是不願意談論孤獨的,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之五倫,是一個人出生以後與周遭的人際關係,在此定義下的倫理,是一種外在形式,儒家文化裡的個人生下來就與周遭有「關係」,是不會孤獨的(p.16)。但是不是只要身處在一群家人、親戚之中,你就不會覺得孤獨呢?好像又不必然如此。孤獨是一種心理狀態,和外在形式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死亡是人類的宿命,無可避免,蔣勳認為死亡是生命本質的孤獨,而儒家文化也不談死亡,「未知生,焉知死」。直到現在,人們也喜歡用「過世」、「往生」等詞語來代替死(p.36-37),四個人進到餐廳吃飯,服務人員會說「 3+1 位」客人,只為了避開「四」的音。這是我們社會的文化,我覺得沒有必要,但可以接受。死亡是生命過程一定會出現的結果,記得大學時修過《周禮》通識課,書裡詳細描述有關死亡的儀式,例如屍體要在家裡擺幾天、擺在哪裡、怎麼擺等等。如果把死亡視作一個議題,愈不談,會不會愈不知道如何面對?

群體文化中的個體和孤獨

群體文化不鼓勵個人的獨立性,講求中庸之道,「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p.20)。蔣勳以五〇、六〇年代的中國反右運動為例,我認為軍隊也是很好的例子,或許有當過兵的人能有同感。「要求群體規則的社會,第一個害怕的歧異就是頭髮……頭髮是一種象徵,是個體追求自由最微末的表現。」不只是軍隊、監獄,國中、高中學校也才剛剛從髮禁解放出來而已,而清兵入關時的公告,「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更把髮和頭(命)相提並論(p.30),將髮的價值提升到某種極限。

我認為,群體文化是希望透過外在一致的方式,達到內在一致,若是在軍隊,每個人有相同的髮型、相同的穿著,做相同的動作(新訓時的餐廳入座和刺槍術最明顯),透過這些,個體開始感受到自己屬於群體,進而認同、接受群體的規則,甚至有相同的想法或思考方式。企業和學校的制服也有這功能,輔以教育訓練,企業希望員工穿上制服之後,就會從內心認同公司的目標,產生符合公司期望的行為。回想我第一次穿西裝時,也有這樣的心理反應,覺得自己外表像個大人(穿西裝的群體),行為舉止也該像個大人。服裝、髮型這類外在型式的表現,可以作為分辨群體的符號。

處在群體文化裡,人在公眾場合的行為舉止和談吐就會受到很大的約束,可能連「婚禮喪禮都是表演,與真實的情感無關」,在至親的喪禮不哭就是不孝,自己家人哭還不夠,更要請五子哭墓(p.31),像阮籍這樣沒在母親喪禮掉淚的人,以儒家標準來看是不及格的吧。我聽過保險業前輩說過,有客戶跟他買壽險,但金額很低,客戶說死時只要兒女將他骨灰「灑一灑」就可以了。前輩就問他,「就算你爸爸說他死後只要灑一灑就可以,但是哪天他真的走了(不說死了),你敢只是灑一灑嗎?自己不敢做的事,我們也不要叫下一代去做。」果然客戶的投保金額馬上提高了幾倍。這就是文化約束的力量,尤其是群體文化,個人會很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社會對個體的 Voice of Judgment 很大,自己對自己的 VOJ 也很大。當時我在心裡說我敢,如果父母這麼說,不照做豈不是有違遺願大不孝嗎?

在我們的文化中,以愛、關心或是孝之名,其所做的決定都是對的,不允許相對的討論、懷疑。」讓我想到 Kuromi 這篇《善意背後的傲慢》,可惜原文章已經刪除,只留下當時在 funP 的摘要
某天跟朋友聊到本國人的諸多「惡習」。其實都不是蝦米壞人(要找到壞人也不是很容易的~),他們的出發點其實也都是好意。他們也覺得他們在做「為你好」的事情,他們在勸告你,都是善意的。「不過就是給些建議」的背後,其實隱含著的就是某種傲慢,只是他們自己不知道。「也是為你好」的背後,其實常常是一種歧視或者 judge,只是他們自己沒有自覺。這種暴力的態度,很少被拿出來討論或批判(因為太多了),但是因為中產階級知識精英(明明都沒知識也不是精英)是本國社會的「主流」跟「多數」,所以批判者就會很慘,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都
蔣勳繼續寫到,「而沒有懷疑就無法萌生孤獨感,因為孤獨感就是生命對生命本身採取懷疑的態度。(p.42)」

孤獨感的探討一定要回到自身,因為孤獨感是一種道德意識,非得以檢查自身為起點。群體的道德意識往往會變成對他人的指責,在西方,道德觀已經回歸到個體的自我檢視,對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對自己行為的反省才是。(p.40)」我知道孤獨感的探討焦點一定是在自身,但不曉得孤獨感為何是一種道德意識?雖然如此,這段文字仍讓我想到之前寫《無名小站與楊宗緯 - 我們如何看待品德》,是否也只是在批判而已?( OS:應該不是)還有最近發生、在網路上廣受討論的事,就是九把刀的文章疑似被抄襲,仲魔城繁華街的這篇文章有許多連結,請自行參考。

儘管蔣勳特別申明「並不是認為歌頌群體的文化不好,事實上儒家思想是以農業為基礎,一定和群體有關」(p.20),其實不管是何種社會都會有群體,不過我認為蔣勳多少還是有點貶意,因為「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是鼓勵特立獨行……」(p.31)。

個體的獨立性應該表現在敢於跳脫大眾的語言、說出懷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結局或結論。我相信,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孤獨者,更多的叛逆者,更多的阮籍和嵇康,勇於說出不一樣的話。」「如果只有一面倒的意見,思考就無由產生。我相信,好的文學要提供的就是一種觸怒。」(p.47)所以可以瞭解,說出不同的話並不是結果,而是思考與討論的起點。

情慾孤獨的重要階段 - 青少年

青少年之所以是情慾孤獨的重要階段,除了生理發展(p.27)和認知身體(p.54)之外,我想,青少年時期的叛逆、凸顯自我和個體的存在,應該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從國中開始,我就很喜歡自己一個人在深夜看書,只有自己一個人,很安靜。我可以心無旁騖地跟作者對話、跟自己對話,也可以專心唸英文、算數學,半夜三更往往是一天中最輕鬆快樂的時候。到現在,我還是很享受獨自在半夜讀書這件事。可惜我不會寫詩,沒辦法寫詩給自己(笑)。

最後

蔣勳在卷一裡問了一個問題,「如果生命沒有意義,值得活嗎?」(p.43)沒有答案的問題。最後,我摘錄幾個句子,作為結尾。

  •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p.14)
  • 人本來就是孤獨的,猶如柏拉圖在兩千多年前寫下的寓言: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得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柏拉圖在《饗宴》裡用了這個了不起的寓言,正說明了孤獨是人類的本質。(p.15)
  •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p.48)
  • 有時候你會發現,速度與深遠似乎是衝突的,當你可以和自己對話,慢慢地儲蓄一種情感、醞釀一種情感時,你便不再孤獨;而當你不能這麼做時,永遠都在孤獨的狀態,你跑得愈快,孤獨追得愈緊……(p.49)
  • 凡所有你認為可以簡化的東西,其實都很難簡化,反而需要更多時間與空間。(p.49)
  • 我認為,真正的情慾就是徹底瞭解自己的身體,包括所有的部位,從外表看得到的到內臟器官,甚至分泌物,但不能先有結論。(p.54)
  • 所以我說孤獨是一種福氣,怕孤獨的人就會寂寞。(p.55)

卷二 語言孤獨 - 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在聽
卷三 革命孤獨 - 革命是一種青春儀式
卷四 暴力孤獨 - 暴力,絕對不只是動拳頭的問題
卷五 思維孤獨 - 哲學的起點是懷疑
卷六 倫理孤獨 - 我們可以對抗恨,很難去對抗愛


延伸閱讀
好書推薦-孤獨六講,蔣勳 @ Ping Chu
孤獨六講-蔣勳 @ 簡約的豐富生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