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精確又誤導的工具
在看卷二的時候,雖然主角是語言,但我覺得文字也包含在其中,或許可以把文字看做是寫在紙上的語言、書寫狀態的語言。「語言本來就是兩面的刀,存在一種弔詭,一方面在傳達,一方面在造成傳達的障礙。(p.93)」雖然語言和文字不是溝通的全部工具(肢體語言也可溝通),但二者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不管是語言或文字,都必須「放到一個情境裡去解讀」(p.81),也就是說,一段語言必須連同當時的前後文(context)去理解,搭配傳達者的情緒、語氣,對事件的來龍去脈完整瞭解,才不致變成斷章取義和誤解。
產生誤解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語言本身的不精確性。蔣勳認為「儒家文化不講究語言的精準性,基本上儒家的語言是接近詩的語言,是一種心靈上的感悟,把語言簡化到一個非常單純的狀態。」而中國語文不像用來撰寫國際公約的法文那般嚴格,「是最不精確、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準確,準確往往不美……」(p.69)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可能無法做為儒家不重視語言的證據,「巧言令色」應是帶有表裡不一、言情浮濫的意思,否則好辯的孟子怎會成為亞聖?我認為,準確和美的關係似乎不是這樣簡單二分的。將一件事情的細節做到極致、準確到極致,大部分的人都會讚嘆「能做到這樣真是一門藝術」吧?就拿雜耍來做例子,表演本身是藝術,但若缺少那些準確地拋和接的動作(摔破一地碗盤),觀眾也不會認為美吧。
關於文字的精確與模糊,最近九把刀也做了一個示範,他對陳生說「你做了什麼你自己很清楚」這句話,就是同時精確又模糊。精確的是文字表面的意義,每個人做了什麼當然自己清楚,模糊的是弦外之音,文字背後的意義。模糊才會有灰色地帶,才會有爭論和思辯。就像善男信女到廟裡求籤,同一支籤,可以從正面解讀,也可以從負面解讀。
語言的僵化、顛覆和語言孤獨
然而,「當語言愈來愈準確,幾乎是沒有第二種模稜兩可的含義時,語言就喪失了應有的彈性,語言作為一個傳達意思、心事的工具,就會受到很大的局限。(p.71)」如同蔣勳在《卷一》提到的,過去小學生在寫作文時,不論題目為何,最終都必定以解救中國數億同胞做結(p.46)。這是語言和文字的模式化和僵化(p.72),而語言孤獨就是「產生於一個沒有絲毫顛覆可能性的正統文化下,而這個正統文化必然僵死,包括所有的學院、道統、政黨都是如此,一個有入有出的文化結構,才能讓語言有思辯的能力……(p.76)。」
當人們不得不說出某些話、不得不寫出某些文字的時候,這些語言和文字就失去了溝通的作用,「因為模式化之後,語言和思想分離了,只剩下聲音,而這些聲音無法在生命中產生意義。(p.72)」就像小學生以「反攻大陸」結束作文一樣,「愛台灣」近來也逐漸變成了一種空洞的符號,說出這些話,只是想把這些符號貼在自己身上而已。
有時,聲音不僅無意義,更是虛假的。蔣勳「很喜歡經歷過文革那一代的大陸學者,他們所擁有的不只是學問,而是學問加上人生的歷練,糾結成一種非常動人的東西。有時候你看他裝瘋賣傻,圓滑得不得了,可是從不透露內心裡最深層的部分,你無法從他的表情和聲音裡去察覺他真正的心意。」(p.87)我自己在當兵時也稍稍練過這樣的功夫,永遠笑臉迎人的背後,是在心裡將對方千刀萬剮。後來我的心態有所轉變,才沒有持續這樣的功夫太久,否則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承受多久。這樣的「人生歷練」,是為了在環境中生存的不得不,若環境裡的多數人都如此,每個人都不會有真正的朋友,就像康熙廣開言論時,「誰人背後不參人,誰人背後無人參」,表面上大家一片和氣,私底下刀光劍影防不勝防。
為了使語言不死,我們需要顛覆,「任何語言都需要被顛覆……新一代的文學顛覆舊一代文學,使它『破』,然後才能重新整理,產生新的意義。(p.73)」唐宋時的禪宗公案是一種顛覆,六祖惠能超脫了語言文字,網路上的火星文是一種顛覆,或許簡體中文也能視作對繁體中文的顛覆。
我們對語言文字也該抱有懷疑的態度,不能過於倚賴或使之僵化,反而使文字語言成為溝通的障礙。「當語言不具有溝通性時,語言才開始有溝通的可能。就像上一篇所提及,孤獨是不孤獨的開始,當懼怕孤獨而被孤獨驅使著去找不孤獨的原因時,是最孤獨的時候。同樣地,當語言具有不可溝通性的時候,也就是語言不再是以習慣的模式出現,不再如機關槍、如炒豆子一樣,而是一個聲音,承載著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思想的時候,才是語言的本質。(p.97)」
最後,摘錄幾個句子作為結尾。
- 很有趣的是,使用同一種語言為什麼還會因為「聽不懂」而產生誤會?很多時候是因為「不想聽」。當你預設立場對方一定會這麼說的時候,你可能一開始就決定不聽了,對方說再多,都無法進入你的耳裡。(p.64)
- 有時候你其實不是想問什麼,而是要打破一種孤獨感或冷漠,就會用語言一直講話。(p.79)
- 在電影(《早安》,導演小津安二郎)中呈現的就是這種「孤獨的溫暖」,因為當你站在火車月台上,大家就會互相鞠躬道早,日復一日重複著這些敬語、禮數,可是永遠不會交換內心的心事。(p.80)
- 看一本小說,不要看他寫了什麼,要看他沒有寫什麼。如同你聽朋友說話,不要聽他講了什麼,要聽他沒有講什麼。(p.81)
- 最好的文學就是在語言的精準度裡製造語言的曖昧。(p.93)
卷一 情慾孤獨 - 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卷三 革命孤獨 - 革命是一種青春儀式
卷四 暴力孤獨 - 暴力,絕對不只是動拳頭的問題
卷五 思維孤獨 - 哲學的起點是懷疑
卷六 倫理孤獨 - 我們可以對抗恨,很難去對抗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